
草埔仔微型都市計畫
此計畫與北科大建築系暨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合作,提供學生在「都市設計與實習」課程中與企業合作,學習業界實務和技術能力。北科大建築系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(SDGs) 為教學核心,特別深耕「永續城市與社區」目標。本次計畫以「大同區草埔仔地區」進行「微型都市計畫」,讓學生更深刻認識在地思考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性。
「草埔仔」是大同區國順里及周邊里的舊名,因畔鄰淡水河,地勢平坦、草原遼闊而得名。
從清領時期至日治時期為北台 灣最大米食批發製造生產中心,亦為臺北歷史悠久的米食產品市場與批發集散地,過去迪化街的市集往北延伸發展,形成具有特色的米食產品傳統市場文化(粿仔食品文化),發展亟具特色的市集與傳統街弄文化。
然而草埔仔開發至今,隨著「都市老舊」與「人口外移」與「超高齡社會的來臨」,草埔仔都市生活機能逐步衰落與人口老化嚴重問題, 需透過「都市更新」方式來進行活化與再造, 成為迫切重要的課題。
計畫範圍圖|2019.台北市航測影像
計畫範圍
台北市大同區草埔仔微型都市計畫,計畫範圍左起環河南路二段、右到延平北路三段;南至迪化街 149 巷、北至民族西路街廓,約2 公頃範圍。
• 日治時期名為草埔仔與大橋町
• 戰後化為國順里
• 2002 年後幾乎所有原大龍峒地區規劃為國慶里
• 日治時期以來累積許多米食產業,並透過從河堤運送貨物形成現今主要紋理
歷史圖資
1914 台北市街圖|台北市都市發展局
1994 航測影像|歷史圖資演示系統
作品發表(節錄)
草埔仔微型都市計畫發表|A組:鄭名廷、陳韋謙、王靜雯
草埔仔微型都市計畫發表|C組:王敬勛、劉宣伶、羅元柏
草埔仔微型都市計畫發表|B組:陳乃睿、蔡千瑩、賴姿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