防災不只是演練:打造安全居住環境的實踐手冊

圖片來源:SlidesCarnival(Earthquake Drill for Schools 模板),本圖片已經過修改與再編輯。

前言

近期末日預言頻傳,不僅造成社會恐慌,甚至衝擊部分國家的旅遊產業。然而對許多人來說,真正的「末日」並非遙遠的預言,而是像921大地震或近期花蓮地震那樣,一夕之間撼動家園的瞬間。

這些真實的災害一再提醒我們,風險與我們近在咫尺。雖然天災無法預測,但我們可以透過萬全的準備來降低其衝擊。本指南旨在帶您從歷史災害中學習,並提供從個人、家庭到居住環境的完整防災規劃,幫助您建立全面的防災觀念,在緊急時刻守護自己與摯愛的家人。

歷史上的災害

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,地震頻繁且強烈,颱風季節亦常帶來強風豪雨。此外,陡峭的山地與鬆軟的土壤也增加了土石流和山崩的風險。這些天然條件提醒我們,必須隨時做好防災準備,以保障生命與財產安全。

以下我們將回顧幾個台灣歷史上的重大災害,以及它們後續帶來的改變。

重大災害事件

  • 1997/08/18 – 溫妮颱風(資料來源:水利署資訊全球網)
    溫妮中度颱風帶來連日豪雨,單日最大累積雨量高達729.9毫米。汐止山區「林肯大郡」社區因不堪豪雨沖刷,導致山坡地滑動,發生嚴重的土石流與坍方。這起事件讓台灣社會首次強烈正視「山坡地社區安全」議題,也引發了後續對都市計畫與建築安全的深刻檢討。

  • 1999/09/21 – 921 大地震(資料來源:地球圖輯)
    芮氏規模 7.3,最大震度為南投魚池7級,又稱集集大地震。這是台灣戰後最嚴重的自然災害,造成超過 2,400 人罹難,並使中部山區地貌大幅改變。當時,台中東勢、南投埔里、霧峰等地房屋全倒,東星大樓的倒塌與霧峰光復國中操場的隆起龜裂,成為全國人民心中震撼的影像。此後,這些怵目驚心的畫面成為教科書教材,而政府針對大量倒塌的建築,也大幅修訂了耐震建築法規、建立了國家級災害緊急應變中心,並將9月21日定為「國家防災日」。

  • 2009/08/08 – 莫拉克颱風(資料來源:水利署全球資訊網)
    莫拉克颱風又稱八八風災,帶來破紀錄的豪雨,部分地區的累積雨量甚至高達 2,800 毫米以上,超越台灣全年平均值。其中,高雄甲仙鄉小林村因山崩導致整村遭土石流掩埋,數百人罹難。八八風災被視為台灣史上最嚴重的颱風災害之一,促使政府推動永久屋政策,並重新檢討山林保育與國土防災系統。

  • 2011/03/11 – 311 大地震(資料來源:中央氣象屬數位科普網)
    這是一場全球震驚、地震矩規模高達 9.1 的強震,引發最高超過40公尺的巨大海嘯。位於日本的福島第一核電廠因海嘯侵襲而發生核災事故,導致大規模疏散。這次事件不僅造成日本數萬人死傷,也改變了全球能源政策的走向,台灣社會更因此展開了關於「廢核」議題的激烈討論。

  • 2024/04/03 – 花蓮大地震(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)
    芮氏規模 7.2,為台灣25年來最強烈的地震。花蓮市區的「天王星大樓」嚴重傾斜,成為當時新聞的標誌性畫面。地震發生當下,全台捷運停駛,民眾驚魂未定,再次喚醒了對 921 地震的恐懼。


防災準備的不同層次:個人、家庭與居住環境

第一層次:個人與家庭

當我們了解歷史上的重大災害後,便能對災害有更深刻的認識。災後,政府與民間團體也持續改善相關制度與應變措施。除了法規的修正,由民間團體大力推廣的「緊急避難包」也是近年防災準備的重點。

建議每個個人與家庭都應準備緊急避難包,並定期檢查、更新內容物。

必備項目:(資料來源:內政部消防署)

  • 禦寒保暖衣物與鞋子 (請準備方便活動的衣物與運動鞋)

  • 醫療及清潔用品 (可放入個人藥品、優碘、棉棒、OK繃等急救品;特別建議放入可用於多種場合的以色列繃帶)

  • 緊急飲水與糧食 (建議準備三日份;若家中有寵物也可放入其乾糧)

  • 應急通訊照明 (手電筒、備用電池、可攜式收音機、行動電源)

  • 求生工具 (打火機、瑞士刀、耐磨手套、哨子)

  • 重要文件與財物 (身分證、健保卡、保險證明的影本,並用防水袋收納;另外也準備少量現金與零錢,以備不時之需)

  • 防災地圖 (可先下載「消防防災e點通」APP,並預先標示住家與公司附近的避難場所)

平時準備

  • 關注氣象與災害預警資訊 (預先了解潛在的災害類型,做好心理準備)

  • 規劃避難路線並熟悉逃生出口 (熟悉住家和工作地的逃生路線,能在危急時憑藉身體記憶做出最快反應)

  • 學會使用滅火器與急救設備 (緊急設備不僅能化解初期災害,更有機會拯救自己與他人)

  • 與家人約定災後會合地點 (當通訊中斷時,約定好的地點能避免失聯的焦慮,讓家人盡快團聚)

  • 定期準備並更新緊急避難包 (務必定期檢查包內物品的保存期限,特別是飲水、糧食與藥品)

第二層次:居住環境

除了個人與家庭的準備,居住環境的安全性更是防災的根本。許多案例顯示,建物能否抵禦天災,往往是生存的關鍵。

現在許多新建築已導入防災設計,例如設置專用避難室、強化抗震結構、配置防洪閘門,並透過科學試驗確保建材的穩固性。這些設計不僅保護了住戶,也為整個社區的防災貢獻一份心力。

  • 防災避難室: 在地下室等處規劃專用避難空間,提供緊急庇護。

  • 抗震設計: 建築物通過結構安全性能評估或取得耐震標章,不僅是符合法規,更是對居住者安心的一份承諾。

  • 防洪設計:

  • 設置雨水流出抑制設施,暫存雨水並控制流量,減輕下游排水系統的負荷。

  • 配置防洪閘門,加強建物本身的防洪能力,降低淹水風險。

  • 颱風防護: 窗戶需經過風雨試驗,確保能有效抵禦強風豪雨。

  • 磁磚防落: 外牆磁磚需經過拉拔試驗,避免因老化或強度不足而掉落傷人。

當我們做好了萬全準備後,才能在災害發生的當下,沉著冷靜地採取行動。

災害來臨的應變

現在,我們可以在腦中進行一次災害應變的模擬演練。

  1. 警報響起
    手機警報大響,顯示 [地震速報] 19:00左右本地區將發生顯著有感地震,慎防強烈搖晃,請就近避難「趴下、掩護、穩住」。

  2. 立即避難
    切勿遲疑,立即依照官方指示,執行保命三步驟 「趴下、掩護、穩住」。

  3. 掌握資訊與準備撤離
    地震停止後,保持警覺,並透過收音機或手機關注官方發布的最新消息。若官方指示需要撤離,應立即攜帶重要物品及緊急避難包,依循規劃好的防災地圖路線,盡速前往避難場所,以防餘震帶來二次危害。

  4. 與家人會合
    若因通訊中斷而無法聯繫家人,平時約定的會合地點便至關重要。可將會合點設定在避難場所,既能確保安全,也能讓家人團聚。

  5. 抵達避難場所
    成功抵達避難場所並與家人會合後,持續保持警覺,並隨時準備應對後續狀況。

總結

災害的發生雖然無法預測,但我們可以透過事前的準備與學習,大幅提升自己與家人的安全。本指南從回顧台灣的重大災害出發,旨在讓我們從歷史中汲取教訓。

防災準備可分為兩個核心層面:

  • 個人與家庭的應變: 核心是準備一個隨時可用的「緊急避難包」,並預先規劃避難路線、約定集合地點。

  • 居住環境的安全: 選擇一個具備良好防災設計的建築,能提供最根本的保障。例如,具備耐震標章、防洪設施的建物,能在災害來臨時,成為保護我們的堅實屏障。

唯有將防災意識真正落實在日常生活中,從準備一個避難包到關注居住安全,並定期並定期演練,當災害來臨時才能冷靜應對。這不僅是一份責任,更是對自己與他人生命的尊重。

Next
Next

從大阪萬博看見未來社會:生命、建築與共創的交會點